所谓“思维跳跃”、“思维发散”这些自诩之词,说白了就是受的教育程度不够。
注意,这个“教育”和“学历”没有必然联系。
不少人认为自己想到哪说哪显示了广识博闻、思路敏捷,其实不是的。
这种情况体现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言、逻辑以及学术的训练,以至于脑子里的各种想法通常是处在一种混沌、纠结、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无法就一个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无法在一个话题上持续长时间的关注。
对信息的【条理化】和【系统化】是接受过高等学术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
按理说,大学教育算是高等教育了。
可惜不少大学毕业的人仍不具有这两种能力。
条理化指的是逻辑分析、归类、组织的能力。系统化指的是归纳总结推理应用的能力。
大学的学术教育不管是文理科,都应该涉及基本的科研训练。做科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思维习惯的培养。
做科研通常是这样一个流程:
最初对现象进行观察,然后提出假设,并对重要的概念和语境进行说明和界定。接下来进行数据的收集。重头戏在于分析数据。
这里就要运用条理化的能力了。看似没有头绪、杂乱无章的文字或者数字,你要怎么将它们排列、分别、归类?只有良好的数据分析才能产生有效和有用的判断。
在做判断的时候会用到系统化的能力。进行归纳和推理,然后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结论,将现有数据形成的规律或模式做出进一步阐述,从而达到支持或补充既有理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理论/结论的目的。
这一套流程熟练的走下来,人是可以自然而然的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的。
经过这样训练的人会将这种思维习惯应用到生活里。
比如每天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就好比科研中收集的数据。你会下意识的对它们进行分别归类,并经由一些简单的归纳推理得出educated guess,在求证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这样的人聊天,就很少发生“跳跃”、“发散”的问题。
而缺乏这种思维训练的人,很难不“跳跃”和“发散”。
“跳跃”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分别归类,这就导致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的想法都搅在一起,在思考和说话时很容易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上去。
“发散”是因为归纳推理能力不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只能片面的扩大思考的范围,以消耗掉大脑放电产生的多余的能量。
所以题主提到自己在聊天中出现的问题,(不过似乎题主不认为这是问题?)其实就是缺少思维训练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有的问题。
但要命的是,不少有这个问题的人往往还挺得意,感觉别人跟不上ta的思路是自己智商高的体现。
说实话,如果两个人都是这种状况,吵起来是分分钟的事,并且都会觉得对方是智商低的那位。
但如果一方这种状况,另一方接受过思维训练,那自得其乐的就是前者,痛苦的就是后者。
对后者来说,前者不断的跑题跳跃、南辕北辙、混淆视听会造成不小的心理创伤。
真的,这不是夸张。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比米其林厨师看到不懂烹饪的人把不相干的食材乱炖一气吧
—— 大脑会爆炸,心里会愤怒,有时会哭出来……
大概就是这样。
转载
作者:nell nel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706629/answer/15284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