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战业绩披露的第一时间点
公司估值依赖于公司基本面和业绩数据,公司业绩数据则来自财报。财报需要分享的内容非常多,得花一个系列来多次分享,今天先说第一次分享内容,财报获取渠道及时间点,以及需重点关注的财报内容。
首先说下数据来源,证监会指定披露渠道:
巨潮资讯网 http://www.cninfo.com.cn/
业绩披露方式分为三种:
1 业绩预报
速度最快,数据准确度低,数据也可在后续报告中修正。
2 业绩快报
速度晚于预报,但信息更为全面,更为准确。
3 定期报告
速度最慢,信息最全最准确。
以下是三种披露方式的披露时间表
(注:根据最新政策,除达到披露标准之外,创业板公司已不再强制要求披露预报和快报。)
从时间上看,预报早于快报,快报早于定期报告。对我们的作用,也是越快的信息披露越有效,信息准确度则相对作用没那么大。我们第一时间拿到财报,最核心要关心的是什么数据呢?
业绩单季增速同比
注意点说明:
1. 不能看业绩环比,因为部分公司的业绩营收有季节性。
2. 不能看全年累计,而要看最新财季,除最新财季外的业绩都已反映到历史股价中。
3. 不是业绩增长同比,而是业绩增速同比。例如,某公司一季报利润同比增长50%,好不好呢?答案是不知道,如果去年一季报的利润同比增长80%,那么说明今年增速在下降。
我的避坑经验:
1. 从我的经验来看,公司在发布披露业绩时,会尽量挑选对自己有利的说。比如单季明明已经增速下滑甚至负增长,但在预报时常会以全年累计业绩增速来粉饰,这时需要我们去换算成单季进行计算。
2. 如果财报发布前,股价并不跟随整体行业同涨同跌,而是没有任何利好或利空的走出独立行情,如连续上涨。这时往往意味着财报内容可能已提前泄露(用技术派的说法,量价反映一切)。最新财季业绩数据披露时将不再是交易的依据指针,而往往是内幕交易的盈利兑现,这时大家不要去当韭菜接盘,请务必注意。
最后一个问题,当我们已经组合持仓了一部分公司,什么样的股票我们需要优先跟踪其最新财报呢?就我的做法而言,是成长股。成长股往往是高增速高估值,一旦增速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戴维斯双杀,造成巨额亏损。这时需要第一时间止盈或止损。所以第一时间获取到业绩数据,第一时间做出应变是最佳选择。散户相对于机构的优势,就是持仓小,跑得快(如何在跌停时优先跑路,后续在交易技巧系列里做分享)。
而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价值股,财报数据的获取速度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比如四大行,低估值高分红,体量大业绩也几乎不怎么增长。相对来说,这类股票一般只能赚估值变化的钱而非业绩成长的钱,也就是说,财报的应对速度则没那么重要。
二,企业赚钱能力洞察之利润表解析
从本次开始分享财报中最重要的三张表解析。所谓最重要的三张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读懂这三张表是分析企业基本面的基础,也是估值的基础。
这其中,利润表直接展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是重要指标PE中的E(EPS)的来源。所以我打算分两期先来重点讲解利润表。本期先说利润表的分析方法,下一期再分享利润表在股市实战中的应用以及常见的财报作假手法识别。同时大家要注意,股票投资一定要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如果仅以互联网上汇总好的利润数据,以及计算好的PE,PB等指标来估值,就很容易掉在坑里,因为你无法识别出造假的公司。
这次我们以今年最新的美的集团的财报为例来解读一下。从上次分享提到的巨潮资讯网,我们可以获得美的集团最新的财报。
下载后打开,直接跳到第九节看财务报告。
注意上面红框中,会计事务所出具的意见,这句话很简单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会计事务所是从上市公司拿钱的,他们不太会揭发上市公司造假。但如果真发现造假痕迹,他们也不敢顶着牌照风险说出“无保留审计意见”,至少出了事要能把锅甩干净。审计意见类型共有五种,大家可以根据下表理解会计师的真实意思表达。
一般来说,如果意见不是“无保留审计意见”,则该公司股票可以直接纳入风控排除,你懂的。接下来我们直接跳到利润表一探究竟。
先看下图,里面有营业收入。
上图红框中有一个营业总收入,还有一个营业收入,到底哪个是投资人常说的营收呢?答案是第二个,也就是营业收入,只有这才代表公司日常活动获得的营收。
然后从这里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利润表里没有的关键数据,毛利润。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 = (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这两个数据对估值和排雷有关键作用,我们会放在后面的文章中分享(这次限于篇幅原因先不展开说)。
接下来看营业利润,如下图
营业利润,需要在毛利润的基础上减去一系列费用得出。其中主要的费用我都用红框标出来了。首先是三费(销售,管理,财务),然后研发费用原本合并在管理费用里,2018年新增了该项,就从管理费用里移出来了。然后是投资收益,主要是上市公司的非控股子公司的利润数据(控股子公司的数据已合并在本报表中)。资产减值(已损失)和信用减值(预期损失)一般是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是对公司持有资产价值的减值,这一块我们在资产负债表的分享里还会提到。然后我们得出了营业利润 = 毛利润 – 三费 – 资产减值 + 投资收益。其他一些项目可以暂时不管。
从营业利润算净利润,就很容易了。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的收支得到利润总额,然后扣除公司所得税,就得到了净利润。那这个是不是我们计算PE指标时的利润数据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的净利润,是我上面用红框圈出来的,归母净利润。其中的差别,在于少数股东损益。
由于报表是上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合并,那么控股子公司有一些股份是被其他股东持有的,并不算作上市公司的利润。在这里,其他股东的利润,就作为少数股东损益项目被单列出来。举例来说,例如A上市公司利润100亿,持有子公司B的80%的股份,剩下的20%由B公司的其他股东持有。如果B公司的利润是10亿,那么A的归母净利润 = 100亿 + 10亿*80% = 108亿;少数股东损益 = 10亿 * 20% = 2亿。
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利润表的主要项目都大致说了一遍。这些数据在估值中怎么用,哪些地方容易造假,以及利润表在哪些行业不适用,有关这些问题,限于篇幅关系,我们放在下一期进行分享。
三,借助利润表提前识别暴雷企业
上一期分享讲解了利润表的结构,这一期我们从一个实例出发看一下利润表在股市实战中的排雷作用。
我们以之前暴雷的乐视为例来看一看。
众所周知,罗辑思维每年都会搞一次跨年演讲,就在2016年元旦的跨年演讲中,罗振宇盛赞乐视是一个新物种,我摘抄部分当时他的演讲给大家看一看,“他说了一句我特别信服的话:乐视模式全球领先,美国都没有。这是真话。。。”
在股市中,最忌讳的就是相信某些大V,相信别人讲的故事。指导我们股市选股唯一的原则,只有公司业绩。我们先来看一看跨年演讲后的2016年的乐视预报。乐视选择在2016年除夕那天发布了2016年全年业绩预报。
从业绩预报上,公司依然给出了发展势头良好的说明。我们看不出什么业绩不好的迹象,所以股票市场也波澜不惊。
然后重点来了,乐视在2017年2月27日再次发布了业绩快报。如下:
上图中有问题的地方我用红框标出来了。业绩快报中,利润总额有4000万,但归母净利润却能有7.66亿。也就是母公司子公司加一起一共才0.4亿的利润,怎么母公司却能从中分到7.6亿呢?根据我们上次分享的利润表知识(没有看过的可以先看一下公众号里的上一次分享),意味着少数股东一定存在着7.2亿的净亏损。虽然表中没有写上这一点。
上市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总共0.4亿的利润,为了把母公司做成7.6亿的净利润,只能把子公司做成7.2亿的净亏损,这是明显的业绩洗澡的方法。通过关联交易,亏少数股东,肥上市公司,公司没利润,所以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
具体手法如下:
假设上市公司A公司有10亿利润,其控股子公司B(假定70%控股)也是10亿利润。原本A公司的归母净利润是10亿+10亿*70% = 17亿。现在A和B做笔关联交易,A赚20亿,B亏20亿。这时A的归母净利润 = 30亿 + (10亿-20亿)*70% = 23亿 ;B公司的少数股东损益 = -3亿(亏损3亿)。这样上市公司就通过关联交易做出来6亿的净利润。
可是少数股东为什么愿意接受把亏损挪到自己这里呢?如果少数股东和上市公司的股东是同一拨人或是有各种关联关系的人呢?所以这只是钱在左口袋和右口袋互相挪动而已。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公司要这么做呢?这就是因为95%以上的人都只看二手消息,只看媒体新闻,而不看一手消息。
给大家再看一下当时的新闻
新闻里只会提到净利润7.66亿,同比增长30%+,然后大唱成绩如何如何优异,大声喝彩。对于报表存在的问题肯定是只字不提,毕竟没有人愿意得罪人。既得罪上市公司,又得罪那些看出问题想跑路的机构(如果所有人都通过二手消息知道了公司有问题,那机构跑路时股票抛给谁?谁来接盘?)
这次快报后的几天,股价出现了累计10%以上的跌幅,跌幅最大的两天换手率超过10%,出逃迹象明显,部分人抓住了最后的逃生门。这应该是暴雷前最后一次出逃机会。
把图放大,如下图,可以看到正式财报后的连续11个跌停。
等到正式出财报,已是4月20日。
利润总额从盈利0.4亿变成了亏损3.2亿,还是用同样的手法把归母利润做成5.54亿,少数股东亏损7.76亿。这次连会计师都看不下去了,已经准备好甩锅。见下图红框(不理解的看一下公众号的上一次分享)。
但即使会计师明显发出假财报的信号,这时逃离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就在财报正式出炉的前三天,乐视已公告停牌,等待股民的,将是复牌后的连续11个跌停。
从上述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我为什么在上一篇分享中要强调,一定要看一手信息,而不要看二手信息。如果你看的是二手信息,在官网发布救命信息的业绩快报时,你却几乎只能看到业绩大好的新闻。于是最终的11个跌停无法避免。
通过乐视的例子再总结下股市投资风控措施
1. 不要相信任何大V的说法,不要相信任何故事,只认业绩为唯一准则。
2. 相比正式财报,更具时效感的预报和快报更加重要,散户相对机构极具优势的一点,就是跑得快。我在蚂蚁金服的四年能跑赢99%的股票型基金,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仓位跟基金仓位规模没法比,所以跑得快。
3. 当发现财报中不合理现象,宁可错杀不可放过,风控永远比盈利重要。
4. 组合持仓很重要,尽管平时提升看财报的水平很重要,但如果真发生了无论如何也无法预知的危险,这时靠着组合持仓硬抗,极限也就5%的损失。
原本打算这一期总结下常见的利润表作假手法识别,不知不觉又快两千字了。限于篇幅关系,利润表作假手法识别总结我就再放在下一期吧。
四,通过投资模型排雷利润数据
上一期以乐视为例讲解了业绩洗澡公司的识别。提前识别并避险可让我们避开股票可能高达80%以上的跌幅,今天我们再将这一块展开讲一下。
资本市场喜欢看利润表,但利润表是最容易造假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利润表是根据“应收应付制”去编制的(又叫权责发生制)。也就是说,假设A公司今年利润1亿,并不代表A公司真的赚到了1亿。
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A公司采购了1亿的生产设备,虽然1亿花出去了,但这1亿并不算在今年的成本里,而是要折算到整个使用年限。比方说10年折旧计算,今年只算1000万的成本。然后A公司卖出货物5亿,假设成本3亿,则报表利润表就已经体现毛利润是2亿。但这时5亿却并不一定已经收到款,如果没收到,只是在资产负债表上记录5亿的应收账款。所以要真实把握公司的实际经营,还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去查看。
我在阿里内网的帖子中,提到了两点和利润表有关的模型风险排查。分别是应收占比过大和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过高。
应收账款意味着公司发了货但还没收到钱,如果应收账款占比过高,要么意味着公司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差经常被拖欠账款,要么是公司粉饰收入和利润。如果应收账款产生坏账风险,则利润实际是虚的。所以要对应收占比过高的企业进行排除。
商誉我们会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进行分享。这里仅简单说一点,商誉在减值时,也会同时减少当年的利润。
除了这主要的两点,对于其他的报表利润疑点,我也把模型排雷规则分享一下:
1. 产能异常(适用制造业的营收造假疑点)
一般来说,虚构收入容易,虚构产能困难,将收入拆为量和价,再通过量计算产能,如果产能和行业平均水平差异很大。则产能虚构可能性较高,进而营收造假可能性也就比较大。(另外,在制造业这块,我们通过产能利用率也可以预估未来的营收增长上限,这一块将在讲估值时进行分享)。
2. 关联交易占比过高,客户变动频繁(营收造假疑点)
关联方贡献的收入可操纵性较高,特别是上市公司如果频繁有不同的新客户贡献收入,则这些客户的真实性存疑,交易也有可能是虚构的。
3. 毛利率相比同行业过高(毛利润造假疑点)
一般同行业同业务,毛利率都是类似的,比如空调的毛利率,格力美的都在30%上下,酱油的毛利率,海天味业和千禾味业都在45%左右。所以毛利率可对比同行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如果显著高于同行业(特别是同比出现大幅波动),一来利润不太可持续,二来造假风险很高。
4. 三费占营收比例异常(营业利润造假疑点)
三费占营收比例同比若有大幅降低,且明显低于行业水平,则疑点较大。是毛利润不变情况下粉饰净利润的手法。
5. 归母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的利润分配异常(净利润造假疑点)
在集团利润很低甚至亏损的情况下,通过少数股东大幅亏损的做法提升归母净利润,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这个上一期以乐视为例说过了,不再赘述。
最后提示一点,由于利润是要交所得税的,所以虚构利润后,还有对应税务成本。但农林牧渔很多免征所得税,软件芯片等所得税也有优惠,所以这一部分行业也是造假高发区。比如今年扇贝游走了,因此计提减值当期利润降低,明年扇贝又游回来了,因此减值转回利润又增加了。这些行业建议大家要提高警惕。
上一期分享完之后,有同学私信表示希望尽快分享估值的部分。不过估值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都不一样。对各种指标(PE,PB,ROE,PEG)的使用方法也完全不同。举例来说,周期股PE较低时股价可能反而在高位(比如券商股在牛市时因手续费利润暴增导致PE降的很低,但牛市如果过去利润就不可持续),房地产行业则主要看预收款,因为中国卖房是预售,钱虽已经收了但因没有交房,利润还进不了财报,所以房地产的财报根据交房平均周期有个一两年的滞后期。而银行则是看坏账率,拨备(拨备可隐藏利润)以及分红。互联网则更为复杂,因为不少企业通过亏损扩张,这时主要就看用户数和市销率了。
有关估值这一块,我打算把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分享完后再分行业进行分享。不同行业的公司,估值很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最近连续分享了几期财报,较为枯燥,我看看后面是否也少量分享点易读的框架性知识。
五,资产负债表解析
上一期分享了框架类的想法和感悟,后来收到很多朋友的私信,希望未来能多分享些框架相关的。所以我计划今后把股市类和框架类的知识分享轮流发文。今天暂且先回到股市的财报系列,来解析下财报“三张表”的第二张,资产负债表。
所谓资产负债表,通俗的说,就是看公司有多少净资产,比如公司如果现在破产清算,公司账面所有的资产除还掉贷款后还能变成多少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资产负债表是看最新时间点的存量的,而利润表是要对比前几年看增速的。所以利润表关联的PE指标也分为动态PE,静态PE,滚动PE(TTM),分别对应单季利润乘4的方式折算到全年利润,去年财年全年利润,最近12个月的利润之和作为全年利润(PE相关的后续的分享还会详细说明)。而资产负债表关联的PB指标却只有一个最新的PB数字。每次财报季后更新即可。
从估值上看,有的类型公司更看重PE,有的类型则更看重PB,比如周期股基本就是只看PB的,PE的参考价值不大。接下来,我们先来通俗的解释下资产负债表。
我们可以把一家公司类比一个人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某人买了一套房1000万,贷款500万。然后手头还有100万用于日常使用。那么此人的资产就是1100万(1000万房产+100万现金),负债是500万,净资产是600万。对应到公司,1100万就体现在公司的“资产”一栏中;而负债500万和净资产600万则体现在公司的“负债和股东权益”一栏中,500万是负债,600万是股东权益。然后我们有公式:资产 = 负债 + 股东权益
对个人来说,资产和负债很好区分,那么对公司呢?很多项目就显得不那么好区分。但只要注意一点,一个项目,如果可以变成钱或者货物,那么就是资产;如果要支付给别人钱或货物,那么就是负债。举例如下:
应收账款:给客户供货了还没收到钱,以后会从客户那边收到钱,所以是资产。
预付款项:给供应商付钱了还没收到货,以后会从供应商那收到货,所以是资产。
预收款项:从客户那收钱了,但货还没给客户,以后会把货给客户,所以是负债。
应付账款:从供应商处收货了,还没付钱,以后会把钱给供应商,所以是负债。
接下来我们还是以美的集团为例看一下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这张是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我们只看左边两列,也就是合并资产负债表,包含了上市母公司及其子公司。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指的是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除此之外是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项:
1) 现金部分
货币资金:主要指银行存款,现金。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结构性存款,对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
2)应收账款
应收票据:有的客户用银行兑票作为现金来支付货款,该票据由银行保证到期兑付。
应收账款:客户收了货还没付钱的部分,注意资产负债表里的是已经扣除了预计坏账后的剩余金额。比如有100万应收账款,预期有3%的坏账,那么资产负债表里的应收账款就记作97万。
应收款项融资:不等银行兑票到期,就直接把兑票当成钱付给供应商,或是把应收账款抵押或证券化直接换回现金。
3) 其他应收款
主要指非营业目的的应收款,比如给员工的借款,期权行权款等。
4) 预付款项
找供应商买原材料,钱已经给了,但还没收到货的部分。
5) 存货
主要包括三部分,生产前的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生成后还没卖出去的商品。
流动资产,主要了解以上五点就好,其他可以抓大放小暂且忽略。然后看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也是抓大放小,主要看这几个:
1)其他债券投资
一般是大额存单,一年期以上的。
2) 固定资产
主要是房屋,机器设备,电子设备等。固定资产每年需折旧,折旧金额要从利润里面扣除(例如购买1000万的设备,每年折旧100万,那么每年需从当年利润里扣除100万)。
3)无形资产
专利权,商标权等
4)商誉
商誉在公司并购时产生,比如收购A公司花了10亿,但A公司净资产只有7亿,那么差额3亿,就记作商誉。当未来商誉减值时,比如上面的3亿商誉减为2亿时,就会从当年利润里扣除1亿。所以商誉过高,对未来财报是个隐藏的雷。美的集团的商誉主要有三块,最大的是2016年美的对机器人巨头库卡的并购,占美的商誉的70%以上,剩下的是对东芝家电业务的并购以及对小天鹅的并购。
接下来看负债
负债里要关注的比较少,主要就是三个
1)借款
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
2)预收款项
已经向客户收了钱,但还没给货的部分。
3)应付账款
已经向供应商收了货,但还没付钱的部分。
其他的看字面意思一般都能理解,就不一一解释了。
最后一个,计算PB时,我们看的是归母股东权益合计,就是我上面用红框标出来的那个。
好了,到这里,我们就把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结构讲完了。
大家理解资产负债表时可以类比一个人来做通俗类比。比方我有100万,花了50万买了辆车。那么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我花掉了50万。但从财报的角度看,50万并没有花掉,而是换了一种财富的存储方式。也就是我现在的财富依然是100万,只是形式变成了50万现金+50万资产(汽车)的方式。这是因为汽车卖掉随时可以换回50万。所以虽然我买了车,我的财富并没有减少。那么假设我过了一年,我在这一年扣除生活费后赚了30万工资。那么我的当年利润是多少呢?从财报角度看,50万的车开了一年有折旧,假设折旧10万,也就是车当成二手车去卖的时候,只能卖到40万。那么我的资产就变成50万现金+40万资产(汽车)+30万工资 = 120万。这时就只比去年总资产100万多了20万。这20万就是我今年的利润,而不是把30万工资都当成利润。
这种思想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很多人觉得买房,就是把钱花掉了,但其实只是把钱换了一个存储方式而已。财富并没有减少。需要钱的时候,随时可以把房产抵押或出售换到钱。而购买易耗品,才是真正把钱花出去了,比如买辆100万的豪车,如果每年会折旧10万,你每年赚的钱就要扣除10万弥补折旧,这就会拖慢你的净资产增长速度(或者说赚钱速度)。
最后说回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雷,比如资不抵债的风险,操控利润的风险等,排雷部分我们放在财报系列的下一期去分享。
六,与财报对应的重要估值指标
前几期介绍了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今天来介绍下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对应的估值指标。
我们还是以美的集团为例,来介绍下相应的估值指标。以东方财富所展示的美的界面为例。
一)和利润表有关的指标
市盈率
市盈率就是PE,PE = PRICE / EARNING PER SHARE(价格/每股收益)
PE是最常见的估值指标的,基本上我们平常说的,估值多少多少倍,就是指的市盈率。
比如年度归母净利润如果是10亿,市值200亿,那么PE = 200亿/10亿 = 20,那么我们说估值就是20倍。
上图中有三个指标,我分别解释下
1. 市盈率(静):静态市盈率,是用当前市值除以上一年度全年净利率计算得出。
市盈率(静)= 当前市值/上一年度归母净利润
缺点:只能反映上个年度的数据,今年的最新数据没法反映,所以时效性不够,数据滞后。
2. 市盈率(动):动态市盈率,用今年最新的净利润数据,然后今年剩下的部分用预测数据。比如一季报时,就把一季度的净利润乘以4,作为全年净利润的估算。半年报就用半年净利润乘以2,然后用当前市值除以该估算值。
市盈率(动)= 当前市值/今年利润估算值
缺点:不能反映公司季节性波动。例如,有的公司有旺季淡季,旺季利润高,淡季利润低,用旺季的净利润去估算淡季就会明显失真。反之亦然。
3. 市盈率(TTM):滚动市盈率,有的券商软件也显示为市盈率LTM。其利润取值为最近四个季度的净利润之和。
市盈率(TTM)= 当前市值/最近四个季度的净利润之和
这种方式我觉得是最科学的,既避免了淡旺季的影响,又取最新的四个季度,时效性也是最优。
结论:看市盈率,只需要看市盈率(TTM)就可以。动态PE和静态PE都不用看。
市销率
市销率就是PS,PS = 总市值/营收
市销率一般适用于成长型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很多成长型企业,利润可能为负,但营收在快速增长。此时就可以通过市销率来对企业估值。
市销率的含义,在于市场为了公司每取得一元的营收,愿意支付多高的价格。
上图中,东财的算法是按照最新的四个季度的营收之和来计算的。也就是市销率TTM。
优缺点:优点在于营收造假难度比较高,缺点在于这个指标没有考虑公司成本。
市销率的估值方法我们留到估值系列再详细叙述。这里仅提示一点,一般来说,两家同样行业同样市盈率的公司,市销率低的公司更适合投资。两家公司如果利润一样,市销率低的那家意味着营收高利润率低,市销率高的那家意味着营收低利润率高。但利润率一般来说更容易提升。所以营收高的理应获得更高估值。很多互联网公司,宁愿亏本换营收,就是因为如果要赚钱可以随时提升利润率,但会牺牲营收扩张速度,所以宁愿牺牲利润去换取营收的增长。
二)和资产负债表有关的指标
市净率
市净率就是PB,PB = P/BV,也就是市值/净资产;净资产 = 资产 – 负债。也就是我在财报系列的上一期提到的归母股东权益合计。
这里说下PE和PB的区别,PE一般指的是一个时间段的利润,所以PE有动态,静态,TTM之类的区别。但PB的参考数据是净资产,它是存量,所以不是时间段,而是一个时间点。所以只要取最新财报的发布时间点的净资产就可以。无论是一季报,半年报,还是年报,永远取最新时间点的净资产数据计算。
市净率PB的估值方法我们留在估值系列去讲,今天只介绍计算方法。估值先提一点,PB一般适合利润不稳定(周期股)和资本驱动型的公司(利润严重依赖资本投入,比如地产银行)的估值。
每股净资产
这个指标用处不大,就是用公司净资产除以公司的总股本得出,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三)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有关的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就是ROE,ROE = PB/PE = 净利润/净资产。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市值的数据在这个公式的除法中被抵消了。所以ROE并不是一个估值指标,但它是一个衡量公司赚钱能力的指标。
ROE衡量的是赚钱能力。股东投入一定资本到公司后,公司每年能赚多少钱。比如公司有净资产1亿,如果ROE=10%意味着净利润1000万,也就是明年净资产会达到1.1亿。
或者你可以把它类比于你理财的年化收益率,比如,你现在有100万,如果ROE = 20%,意味着你明年拥有120万,后年拥有144万。。。
所以,ROE代表是资产增长速度。一般一家公司的ROE能达到20%就已经是很优秀了。巴菲特的选股标准,第一原则就是ROE > 20%。在PB不变的情况下,ROE = 20%意味着股价涨幅也同步达到每年20%。所以我们看到巴菲特的长期年化会达到20%~30%。
如果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那么在熊市或市场低估时,买入ROE>20%的优秀公司,意味着长期可以获得20%+的回报。
但如果你是个短期投机者,在经济转好时,反而要买入ROE低的垃圾公司。我解释一下,比如一个垃圾公司把ROE从5%提升到10%,利润相当于翻倍,增长了100%。而优秀公司把ROE从20%提升到25%,利润只增长25%。所以垃圾公司的业绩弹性更大。因此我们往往看到在牛市,好公司涨不过烂公司。
前面的那张图,美的ROE计算出来是5.35%,这是计算的一个季度的ROE,换算成全年也是20%+。事实上,美的近十年平均ROE也是超过20%的,所以股价也是长期一直向上,涨幅远远超过同期京沪深杭的房价。
ROE今天先说到这里,未来我们在估值系列还会详细的来讲这个指标。
四) 后记
原本这一期计划是讲资产负债表的排雷。但由于最近后台和微信都收到不少同学有关财务自由方法的私信,所以我后面打算再写一期年轻人如何达成财务自由的手法。而ROE用到我们个人身上,也是一个我们在判断人生阶段性努力方向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这个会在下一期详细说明。所以这一期先提前讲下ROE的含义。
上一期说财务自由,主要是从非资产角度,也就是寻找细分市场机会的角度去讲的,比较适合一穷二白的年轻人,但寻找机会较为不易。而下一期,将从一个新的有普适性应用的角度去说明,对人生关键节点的判断分享一些我的经验。
七,资产负债表中的隐形雷——商誉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下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商誉。
一般我们看资产负债表,就是看企业的家底,通过净资产看企业到底有多少钱。但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和我们普通人所想象的,是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对于企业资产端的某些项目,有些我们容易理解有些不容易理解。比如现金肯定是资产,而应收账款也是资产,因为可以收到钱。存货是资产,可以卖掉换钱。厂房也是资产,厂房也可以卖掉变成现金。但资产中还有一项是商誉,商誉是个什么东西呢?
商誉一般由并购产生,比如我花10亿去买一个净资产1亿的公司。合并过来后。资产只增加了1亿,但资产中的现金部分却少了10亿。为了维持资产不变,就把差价9亿记作商誉,也当成是资产。
有人可能会问,这9亿能换钱吗?不能换钱的话为什么要记在资产里面。为了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先举个通俗的例子。
比方说牛家村有个年轻人叫张三,打工十年存了100万,找了个女朋友准备结婚。这时丈母娘提要求了,需要给80万彩礼才可以娶我女儿,张三有点舍不得。这时女朋友发话了,你虽然花掉了80万,但后面我每年也可以赚钱,赚到的钱都是咱们自己家的,你是不亏的。张三想了想觉得很在理,于是给了80万彩礼把媳妇娶进来,并把这花掉的80万记为商誉,也当成自家资产。虽然家里的钱只剩20万了,但因为有80万商誉资产,因此对外宣称我张三家依然有100万净资产。从第二年开始,由于有两个人赚钱了。每年收入从10万暴增到20万。
不明就理的外人(不看财报只看PB,PE指标的散户)可能会觉得张三家突然发达了。因为对外公布的净资产没变,利润倒是暴涨了一倍。于是觉得张三可真厉害。。。
但其实张三之前计为80万的商誉其实是虚的,所以未来几年,可能会考虑用赚来的一部分钱为80万还债,也就是慢慢减少商誉的记入金额(专业术语叫商誉减值)。
这个也就是A股市场的真实现状,公司产生并购时,由于有商誉存在,所以你看到的净资产并没减少。而由于又有并购的新业务加入赚钱,短期内业绩是大涨的。于是财报就会比较好看。所以A股其实一直有炒作公司并购的风气。但是作为散户投资人,你要清楚,短期的炒作,后续都是要商誉减值还债的,当商誉减值时,就会用当年利润去填洞,导致当年利润的下跌。
看完上述这个例子,我们重新梳理下商誉,当A公司对B公司进行并购时,溢价部分就是商誉。可是B公司凭什么值得溢价呢?这个就是靠业绩对赌来实现,当A公司溢价并购B公司时,B公司同时也需要承诺业绩指标。比如溢价10个亿并购B公司,同时B公司承诺,第一年完成净利润1亿,并且维持后续的每一年都不低于10%的利润增速。于是PE=10,增速=10%,PEG=1。
嗯,这个溢价看起来合理了。
这个就是商誉产生的全过程。但作为投资人我们要清楚,并购初期,资产其实是减少的,减少的资产,要靠后期被并购公司的业绩来慢慢填补。但是被并购公司是否能完成业绩承诺,其实也不清楚。市场上的并购炒作,我们普通散户如果不做投机的话就没必要参与了。
根据对过去多家并购案的模型回测,一般来说第一年都是能完成业绩承诺的,但第二年,第三年逐渐完不成承诺的公司就会越来越多了。这个也正常,计划赶不上变化,很难有人能长期预测的。
那么,面对商誉,作为散户投资人该怎么办呢?我分享些我的办法。
1 分析并购的合理性
先看被并购的公司,是否值得这么多溢价,其承诺业绩是否能达成对溢价的覆盖。并且你是否相信被并购公司拥有达成业绩的能力。
2 没有能力分析时直接扣除商誉再看估值
我们毕竟是掌握信息不够的散户,所以经常也看不出来这些业绩是否能达成。这时不妨用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在资产里扣除商誉,然后再计算净资产,市净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然后你再根据新的数据来评估你要买的公司股票。有时候看起来有些公司PB低估,但扣除商誉后再计算,可能就没那么低估了。有时候看起来经营正常的公司,去掉商誉后,负债率可能就有过高风险了。
3 对于商誉占比净资产过高的公司,不妨直接排除掉
虽然有可能错杀,但股市机会到处都是。我们追求的是确定性,没有必要在一只股票上去冒险。
最后,资产负债表中还有一项无形资产,一般是指的特许经营权,开采权,专利之类的东西。这个跟商誉一样,也是没有办法每年平均折旧的,要靠公司自己的减值测试。所以,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都是由公司自行决定的。因此可操作性比较大,也便于公司操控当年的净利润。这一点大家要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