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好像一夜塌房了,是行业针对还是技术真的不行?

#无定锚#

有两种营销文化。

一种是Under Statement,一种是 Over Statement。

over statement是指我广告做得很大,听起来非常诱人,从宣传上制造巨大的势差,从而推动成交。而成交之后用户会发觉被直接宣传的卖点确实突出,和理想效果相比有一定差距,但这差距没有大到构成欺骗(即可以发起诉讼)的程度。

而没有被直接宣传的产品的其他侧面,多少有点不尽如人意,但又没有差到足以追究质量问题的程度。

而under statement,是指营销卖点完全符合用户预期,甚至会超过用户预期。而那些营销外细节,常常额外给用户惊喜。但因为是under statement,往往没有巨大的宣传势差,难以形成巨大的购买冲动。

over statement路线是中国非常流行的营销哲学,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大部分企业而言,所谓的“营销”几乎就是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尽可能巧妙的over statement。

一系列经典的营销案例,例如“比硬币还薄”“开车都睡着了”“想撞都难”……都是这个策略的经典应用。

这个做法可以获得巨大的成交量,而靠着“超高性价比”和揪不住破绽的话术,足以可以保证反噬效应可控。

因此它基本成了中国企业营销文化的圣经。

问题是,这本灰色圣经无法支撑豪华品牌

因为豪华品牌必须要走under statement路线。

我宣传的卖点,你一体验上不但要觉得名不虚传,还要进一步的觉得有非要亲身用上才能体会的宣传所不及的妙处。

我没宣传的细节,你只要拿来和同级别产品比较,一定在品质上无可挑剔,甚至背面都镀了金。你看不见的地方,一定比你预期的更精致和更周到。

只有用户用了之后产生“这个产品的核心卖点比宣传的还要好,而且凡看不到的细节品质必定不必担心”,觉得这个产品的宣传——尽管已经相当诱人——仍然没有完整的表达出产品的绝妙和“不欺暗室”的优质,这个品牌的豪华感才能成立。

这是豪华品牌必须摆出来的格调,必须有的矜持。

这个矜持说白了,就是对“我不需要靠over statement争取那份额外的销量”的近乎傲慢的信念。

我懒得多说,如果你用了我的东西体会不到它的好处,我就认定你这人是劣质客户,我是不会苦口婆心说服你、求你相信我有多好的。

这就是豪华品牌必须抱有的自觉,绝没有绕过的可能。

现在问题来了——某些商品,必须是豪华品牌

就是那些事关生命安全、事关客户个人品牌的产品。

例如汽车、心脏支架、登山安全绳、晚礼服。

这些东西要命或者关系到我个人的品牌定位,你就不能让我觉得里面有over statement的风险。

这不是说你必须卖得很贵或者必须很高档,你可以卖中档甚至低档型号,但是你必须不能是over statement。

比如国产心脏支架,你不能来个宣传参数其实达不到,然后来辩解“我这下面有一行小字”“我这毕竟便宜”。

比如高端品牌规格标100,卖价10000,你参数客户标600,卖价3000。但你一定要让我实际使用时遇到的最差表现都要高于600,而不是“技术上讲,这也不能算没到600,再说我这不是便宜吗”。

这样你可以摆脱法律诉讼,但你很可能会被客户集体踢出采购范围。

小米现在就是卡在这个点上——它的整个企业文化从灵魂深处对over statement有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崇拜和迷信。以至于就算它的显意识里非常清晰明确的知道“做汽车我得换一个方式”——我相信小米,尤其是雷军,不可能没有这个觉悟——但在内心各种防不胜防的隐秘处、曲折处,总有一种“这不能算over statement”的心照不宣的、无意识合谋的侥幸。

下面提案的时候,知道不能over statement,提的就是以下面人的认知而言最under statement的提案。

上面审核的时候,也知道不能over statement,选的也已经是一堆提案中最不over statement的提案。

大家在感叹“自打我们开门一来,我们从没有这么保守过”。

而就是这样一种从上到下都为自己“自我革命”的勇气都有些小感动的史无前例的最under statement的宣传方案,在事实面前仍然撞得粉身碎骨。

这就像一个人,竭尽全力洗心革面,已经感觉自我委屈、自我革命到了极点,满心觉得自己交出的答卷已经完全改过自新了,却被宣判“还是不老实”。

瞬间被卡死了。

不是不想改,而是“如果我根本没法判断我到底改没改掉,我怎么改?”

它现在对“如果我重新组织一个营销提案,我怎么知道这一次的提案就没有内含隐患”这个问题产生了根本性的自我怀疑。

它在怀疑自己的高管的判断力。

或者更深刻的讲——雷军作为最高领导人、最后掌舵者,在怀疑自己的判断力。

我上次觉得这个方案不会有问题,但是出了问题。

下次重拟方案,我当然会改到我觉得没有问题才放行。问题是,这次我觉得没有问题,是不是真的就没有问题?

如果这次再出问题,小米汽车,乃至整个小米集团要面临生死大劫。

我还能不能相信我自己的判断力?

我如果不相信我自己的判读力,如果我引入“外脑”,并且外脑和我的意见不同时我以外脑的意见为准,那么事实领导小米的就将是这外脑,而不是我了。

这甚至不如直接退休,因为真这么干,我只是当了外脑的替罪羊。

然而我能退休吗?没有雷军的小米,还成其为小米吗?没了雷军的小米,再投资人眼里还值这个估值吗?

他进退两难。

这才是小米现在完全沉默的原因。

触及灵魂的自问,是一个关于“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对的”的底层认识论问题。

雷军一直以来的自信,都是靠自己具体成绩的成功来做定锚的,这是成功者——或曰幸运儿——的通病。

事实上人的自信不能以自己的成绩为定锚,因为这种定锚是可以被成绩本身的否定拔起的。

真正的认知定锚必须建基在永不动摇、无视一切无常的主观认定上。

三四个月,要找到这个真岩底,他需要好运。

作者:q9ad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05550880117334892/answer/190612625228219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