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过度努力」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句话是典型的劣化朴素逻辑的废话。

人如果不懂点语义学符号学,可以一辈子被废话道理用巴纳姆效应欺骗。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也称福勒效应(Forer effect)、星相效应(Astrological effect),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行为。这种效应可以部分解释一些超自然信仰和实践的广泛接受,例如占星术、算命、气场解读和某些类型的性格测试 [1]。

其名字来源于一位广受欢迎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hineas Taylor Barnum,又称P. T. Barnum),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和学生们进行了相关实验,证明了这种心理现象,因此也被称为“福勒效应”。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Paule Meehl)在他的《Wanted—A Good Cookbook》中,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1-2]。

作为一种认知偏差行为,与主观验证、晕轮效应等概念存在一定关联,在星座、占卜、市场营销和教育等领域都有应用。巴纳姆效应有利有弊,为避免巴纳姆效应带来的弊端,一定要对自己的有正确的认知,减少外界对自身的干扰,合理利用巴纳姆效应。

然后一辈子知道了很多废话道理,但每次遇到大事都惶惶不可终日不敢决策,或者决策后内耗会很悔恨。

希望本文作为一个范式,能帮助大家学会如何看破这类对的废话,不再被骗。


从语义上分析,「过度努力」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这句话,根本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过度】的这个【度】根本没有普遍共识的基础,任何两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度】所理解的烈度或者频度都可能不一致,所以【过度】这个词只能用于当事人每个人的脑补,这些脑补根本无法一致,只能用来让当事人自己自洽,也就是说,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任何指导价值。

【努力】这个词范畴极大,任何人都可以自己觉得自己很努力,有的人状态不好,起床走走都是很努力,只有躺着才算不那么努力。

【反而】这个词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伪装【过度努力】的高尚性和褒义性,制造一种引起反差的紧张感以吸引关注力,并心理暗示已经代入的读者,你们是高尚的(所以你们应该信这句说你们是高尚的废话)。

【可能】这个词用来规避读者能够举出的反向案例,暗示读者知道的不是普遍状况。

【毁掉一个人】这个组合是一种带有恐吓情绪的废话,其实【毁掉】这种词汇在人生的长期阶段中根本无法定义,但【毁掉】本身是很好的情绪狗哨,能激活很多没受过训练的读者的紧张感,从而触发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共鸣。

同时,把这些词汇组合以后,产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是,让一些原来潜意识中,自我评估“不够努力”并以此为耻的人,把耻感转化为庆幸感甚至自我认同,获得某种短暂的精神高潮。

你看,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废话,其伪装过程中,就有这么多花活。

这种废话道理,可以无限制造,最简单的,把【努力】换成任何常用大范畴褒义词,就能造出一堆。

「过度善良」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

「过度坚强」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

「过度谨慎」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

「过度谦逊」反而可能毁掉一个人。

请记住,你信任的废话大道理越多,你真正掌握的有用的、可以对你指导的、让你命运变好的道理就越无法在你认知中存活。

以上。

供参考。

作者:默苍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7453341530972393/answer/1888286713803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