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之狭#
这么说吧——你要怎么证明它是假的?
技术上来说,你要证明这是假的,就得要直接去查小米的收款账户和后台数据。
除此之外的数据全都是间接的、非直接相关的。哪怕是交付数、上险数都不能直接验证这个数据。
而要拿到权威数据,除非现在有执法机构立刻进入小米,接管服务器和财务数据来核实。
问题是,你的这些怀疑是肯定不够触发这个级别的强制调查的。
所以,目前而言,作为一般消费者,你其实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证实或者证伪这个数据。
于是就回到了这样一个素问长期谈论的问题——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东西,意味着你可以自由选择你的立场。
这个选择不看所谓真实不真实,而是看这个立场于你自己有利还是不利。
例如——你对人宣告你相信这个数据,人对你是一个看法,你对人宣告你不相信这个数据,人对你是另一个看法。这两个不同的看法就可能对你产生不同的利弊结果。
你信不信,看你想要哪个结果,而不是它真不真实。
不过有一点可以料想——以后这类“大定游戏”可能会愈演愈烈。
个人而言,我建议我的读者避免购买或者参与抢购这类“超级大定”的“热门产品”。
这对你的个人品牌其实是伤害很大的。
心中有定数的人,自然就不会热衷于参与任何“促销”活动。
个人而言,我的原则是在我该买的时候买我想好的东西,不会因“促销”提前或者推后哪怕一天。
碰上了,我不会拒绝,没碰上,我不视为损失。
这样的好处是我从不花时间关注任何促销活动、优惠信息,也从不去抢什么“Labubu”“乔丹鞋”这类东西——春节机票除外。
这些东西对人是巨大的消耗,而且经常导致不理智的决策。热衷这种“社交属性”的人,其实是广播一种“我是连愉快的聊天都要借助道具的人”的信息。
你可能觉得这是“融入”,但这其实是有点丢脸的。
其实从深处来讲,我会认定隔三差五做活动、搞降价的企业第一不诚实,第二不自信,第三太傲慢。
何谓不诚实?
因为你其实价格就是不高,你要做成一个“原本价格很高,但一直有折扣”的样子,这就是一种欺骗。
你觉得你的主流客户群很吃这一套,那么请相信,我一定不属于你的“主流客户群”。你为会吃这一套的目标客户群做的一切谋算,都必定不合我意。
何谓不自信?
意思是你如果真的直接按真价格标,你怕顾客觉得你太廉价、档次低。所以你要标个高价。而你又心虚,觉得客户一定接受不了你的品质值那么多钱。
你不敢相信你的目标客户能在实际使用中认可你的定价。
我不喜欢没有这种自信的企业的产品,而我都懒得关心你自己不自信的原因。
何谓太傲慢?
意思是你自信你这一套很高明,能很好的拿捏你的用户。
因为你认准了你的客户就是这种只要把上午的四颗板栗跟晚上的三颗板栗换一下就会突然觉得很满足的猴子。
这背后的用心立意,在我看来,都是对自己的顾客隐性而深刻的侮辱。
我所接受的“多重价格体系”,必须存在真实的成本和效率上的理由,例如批发价低于零售价,例如短质保期低于长质保期,例如期货客户低于现货客户。
并且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心理操纵的企图。
一旦一家企业在销售策略中有一丝一毫的对人性弱点的利用,这个企业旗下的一切品牌和服务我都会做最大回避处理。什么人性弱点?——贪婪、虚荣、暴力、偶像崇拜。
“利用人性下坠的力赚钱”,即是以恶为业。
无法避让,我只能接受遗憾,这是尊重历史的安排。
但能回避而不回避,不但积极的给你钱赚,还热衷从你的商品中获益,我也是在助恶了。
我个人对这个做法指引下的消费体验是很满意的。因为满足这个要求的企业,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上,价格非常单纯和稳定。
买那些“销”不靠任何手段来“促”的东西,放心,你吃不了亏。
而且你会发现,这样做,你会悄无声息的获得更多人更高的尊重。
因为你会自然而然的对“labubu”这类东西、对xx促销活动这类话题茫然无知,接不上话。
这对人散发出的是积极信号。
作者:q9ad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21832343947158106/answer/192234211548197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