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隐蔽的点,别人不说自己很难意识到,请你仔细理解下面的文字,一定会对你的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

在说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之前呢,我想问问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和爸妈聊天的时候,他们往往根深蒂固的信奉自己的观念,对你说的话听不进去,还否定你(没错,我在你身上安了摄像头)

身边有的朋友,可能也包括你,经常无意识的做同一个动作,说同一句口头禅。

看到上面的这样的人,这些现象,我就会思考:

是什么决定了上述的这些情况?
是什么影响了上述的人?

我思考了三年,而答案,就和本题有关。

文章有点长,阅读可能要花十分钟,但绝对会打破你的认知,请听我慢慢说~


1 自我察觉

这个词你可能听过,也可能觉得顾名思义。但我打赌你并不真正了解它。

能否拥有自我察觉的能力,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嗯,没错。这就是我想告诉你的无聊但意义重大的事情。

荣格说的说的一句话曾让我醍醐灌顶:

你的潜意识会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除非你能意识到你的潜意识

这个“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其实就是自我觉察,而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下面这个概念可能有点烧脑哈——

自我觉察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

简单说,就是你脑子里突然分离出另一个我,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全方位、无死角地打量你的方方面面,包括打量内心,思维等一些内在的东西。

用第三方的视角审视自己,这种感觉你有过吗?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经历过一种感觉非常奇妙。

当时我正做一场PPT汇报,台下有老师,还有几百个学生,说真的,我超级紧张。

上了台,腿都不由自主的抖,心里发慌,嘴也有点结巴。我知道这样下去不行,一时间又没办法。

但,突然间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有个人在台上做汇报,我能“看到”他的表情和手势,没错,那个人就是我!

神奇的是,这个画面仿佛和我真实的环境联动了起来,我做什么动作,画面里做什么动作。通过这样的映射,我开始慢慢调整语速,动作。终于没那么紧张了。

汇报结束后,同学说我发挥的还不错~

从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这种感觉,随着了解的越深入,越能发现它意义重大。

我现在研二嘛,昨晚就和家里人聊毕业后的去向。他们希望我去国企,或者考公务员,找一个“铁饭碗”(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母啊)。

我说不,我想从事新媒体的岗位,去的公司基本上跟国企不沾边。

爸妈二老当时就急了,开始苦口婆心的教育我,说我思想不现实(经历过的大家都懂)。有意思的是,自从我否定他们后,就再难有说话的机会了。

二人高屋建瓴的混合教育,我是插不上嘴的。当然,我也在认真听,但客观的说,他们的观点,还有支撑他们观点的论据,的确是过时了。

你仔细想想,其实不只是我们的父母,很多老一辈的人,甚至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固执己见的,守着自己思维不放的大有人在。

是什么让这些人的思维固化在那里?

——是缺少自我察觉的能力。

想想看,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在和你说教、争辩的时候,他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审视自己的画面;审视自己的观念是否还是前沿,审视自己的思维是否真的那么不容辩驳。

我想是没有的。他们没有这样的画面,没有审视的过程,也根本意识不到“我的思维需要被审视”

我说的是,根本!意识不到!

你还没发现可怕的地方吗?

如果你可以自我察觉,然后去修正你的观念,30年后你的观念仍是最新的;有的父母没有自我察觉能力,当然就不会修正观念,30年后,他们成为了后一代眼中固执己见的人。

有的人没有自我察觉能力,他这一辈子的观念和思维都极少主动去更新,去修正。

而察觉思维只是自我察觉的小小一部分

可以察觉的地方还有思维方式,情绪,环境、行为方式、习惯,语言表达……

在这之前,我真的意识不到自己在有些方面是缺乏的,也就是对于自己的个人察觉能力不够,直到我们找工作的时候,朋友跟我说他利用空闲时间自学了Python。我们面试的同类型岗位,他的录取率要比我高很多,这就燃起了我浓浓的胜负欲,因为我在跟他们一起学习的时候,向来都是班上的前几名,而如今学校的成绩已不再做数,大家都在拼一些额外的知识,我怎能罢休?

在寻找一些有关于Python的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好好利用确实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因为我知道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不强,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和技巧方法,这样才能够帮助我更快前行。所以选择了在夜曲编程系统学习,他能够辅助我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透彻的学习,每天还有上课提醒和奖励机制,这对于我这种自律性不强的人来讲,的确是驱动力了。平时还可以随时练习在线编程,因为我用手机或iPad的操作比较多,所以还能够利用地铁或班车上的时间来进行练习。

我发现我对于能力的察觉是有一定敏感性的,这样我即使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就能够快步追赶。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体验课,敲敲简单的代码看看适不适合~

2 察觉思维方式

先说一说察觉思维方式。

我要强调一下,思维方式和思维不同,咱们先来想几个问题:

你背东西的时候,喜欢梳理下逻辑关系,然后去背;有的人呢,可能更喜欢把文字映射成图像,编成一个小故事去背。

你在淘宝上买了个东西,评价它好不好用可能出发点是自己的体验;有的人呢,却可能看看评论区,发现都是好评,然后质疑自己用的不对?

读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对啊,有什么问题嘛?那我问你哦, 如果说背东西,评价一个商品是思维,那用来背诵的方法,评价商品的方法是什么?

思维方式!

随着我对自我感觉越来越多的感悟,发现不但思维需要被察觉,思维方式也需要。不但思维需要优化更新,思维方式也需要!

我一朋友,爱好写作,刚刚毕业没多久已经是25W粉丝的大V了,原来她大二开始就在新媒体的圈子里闯荡了。注意!是大二!

说良心话,我羡慕她的,那么早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并坚持了下来;而我却在她的四年后勘勘入门。

我也安慰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轨迹,慢慢来。

我心里产生这些思绪,羡慕也好,自我安慰也罢,却总感觉心里一个疙瘩没解开——是什么让我触摸到新媒体的领域,推迟了四年?

是思维方式!

我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是,只关注当前与我有关的事,对暂时与我无关的事不去思考。于是对于我的夕阳专业来说,尽管我不喜欢,但我仍会尽力学习它。

相反,我极少去关注哪些看似与我无关的东西,比如说新媒体风口。

有意思的是,我所不关注的东西,我那个朋友却很感兴趣。

我更关心眼前的事物,这让我更务实,对当下的事物更专精,同时错过了视野所不及的新媒体机会;她却有更浓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新事物。

所以当同一份有关新媒体变现的广告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的思维是,这和我专业无关,我不好奇,没用;她的思维是,这和我专业无关,但感觉还不错,试试看。

这是根本上的不同

我知道,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都可能得到一些东西,又错过一些东西。

但是只有在自我察觉间,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得到了哪些,错过了哪些,为什么得到了这些,为什么又错过了那些,然后不断成长。

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补充旧的思维方式。让思维更流动,让三观更完善。

03 察觉情绪

再来说说察觉情绪。

国际上有个情商教育的通用框架,叫社会情商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分为自我察觉、自我管理、社会察觉、关系技能和责任决策五个部分。

其中自我察觉主要就是指自我情绪察觉。

比如,我最近工作压力大,项目不顺利,很焦虑。下班前给老婆发微信说,要她做一顿好吃的,放松一下。

结果回到家满怀期待的打开饭锅,发现做的是我最不爱吃的水煮萝卜?我一瞬间火气就上来了。

怎么办?劈头盖脸骂老婆一顿?不,不要。

如果你能很好的察觉到情绪,那么你的做法应该是:深吸一口气,察觉的到你的焦躁来自于工作压力,而饭菜不可口,只是小小期待落空。

然后你可以对老婆说:我工作好累啊,想吃一顿油焖大虾,结果却是水煮萝卜,可能这就是生活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种不真实感,这样的对话太美好,不合理,不存在。

你,还有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印象多半就是矛盾和不愉快,我们遇到过的用愤怒解决问题的时刻要远远多于用理性沟通解决问题的时刻。

这其实就是在暗示着,自我察觉情绪是多么重要,它可以让爱表达出来,可以让矛盾烟消云散。

其实,自我情绪的察觉还暴露在更隐秘的地方。

问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坚持的人之所以坚持是为什么?(禁止套娃)

因为梦想吗,我觉得你想暴富的梦想不比别人差;因为计划吗,谁还不会列个To Do List,大部分人的List都藏生在了列计划的第三天。

问题的关键在于:

坚持的人他能注意到坚持过程中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但是放弃的人他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我,正在讨厌这件事情,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所以,它需要被解决

前者是在坚持的过程中,察觉自己的不快解决掉它;后者在坚持的过程中,认为坚持使我不快,我不要坚持了。

有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那些坚持的人可以好好的准确的察觉自己的情绪,又知道怎么消灭它。而放弃的,可能自始至终毫无意识,最后告诉自己,我坚持不下来。

细品,是不是有点东西?

04 逆向合理化

可以自我察觉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行为习惯,语言方式,三观……

那,缺乏自我察觉能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思维固化,情绪失控还是说话不过脑子?

其实啊,这些后果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学现象——逆向合理化。(Backward Rationalization)

逆向合理化是指通过合情合理的逻辑使自己情感和行动上的决定合理化某一个结果的过程。

简单地说,现在的我看以前的我挺傻逼的,进而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我需要一个理由来让自己好受一点,让我觉得过去发生的事是合理的。

比如我朋友当初疯狂喜欢罗志祥,认为他又帅又有才,拿很多钱砸给了他。结果多人运动这事儿出来后,她哭了一整天,觉得自己以前特别脑残。

过几天她好一点儿了,我俩聊起这个事儿,她跟我说,我追他的时候是挺傻逼的,但我喜欢的是当时那个他,那个不多人运动的他。

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解释:

人会对自己的行为, 作合理化的解释,因为我们潜意识中, 认为自我价值永远是正确的。

于是你又能接受你的行为,并且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合乎常理的。

逆向合理化是我们经过万年达尔文的洗礼,保留下来的一种机制,可以让我们免于过多的痛苦和自责。

这看似是好的东西,但真的一定是这样吗?

王二麻子是个认死理儿的人,执拗,不撞南墙不会头那种,终于有一天撞的头破血流。

逆向合理化:我以前那种性格叫钻研,虽然这次碰壁了,但也干成了很多事。

自我察觉: 我的性格是不是需要改进啊,有的事情需要放弃,有的事情需要钻研。

狗蛋是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人,有什么话说的他不顺耳了,只能就吵吵起来。

逆向合理化:我发火那都是有原因的,你要不说那些屁话我能发火吗?

自我察觉:我发火让我心情也不好,让别人感觉也不好,我这暴脾气真该改改。

你仔细想想哦,如果你发现了问题,无论是思维上、情绪上,还是坏境上。你本能做的是逆向合理化,而不是自我察觉。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05 自我关注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知道自我察觉的重要性的,但隐隐间可能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我有一段时间失眠,也认识了不少和我一样失眠的人。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失眠的人当快要入睡前,会突然冒出「啊,我快要睡着了」的念头,这个念头让他兴奋起来,睡意全无。(是本人了)

大二的时候,有机会和社团一起去了轻度抑郁症的互助营。认识了几个有轻度抑郁症,正慢慢好转的朋友。但他们告诉我,刚刚有了点信心,但突然陷入「我之后会不会复发」的念头中,然后再次抑郁。

这些害人不浅的念头是在自我察觉吗,当然不是,这叫自我关注。

什么区别呢?

自我关注会干扰正常的心里活动,让人心里产生痛苦。而自我察觉不会。

就像我一个朋友,嗯…..社恐,我问他在众人面前说话心态是怎样的,他跟我说总是不由自主地关注自己的表现,害怕表现不得体,让人看不起。

实际上,是自我关注代替了忘我的社交,担忧和焦虑一直伴随在他左右。

而正确地自我察觉,避免自我关注的方法也极其简单——

客观、冷静、接纳。

就好像,我写了这篇文章,你们觉的受用就会点个赞。我看到赞会开心,但是我过度在意这个赞是多是少,进而否定自己的写作水平,这就是自我关注。

相反,我喜欢赞,但仍会与它保持一段距离,多与少我都接受,我会改进自己的写作,但不会否定自己,这是自我察觉。

后记:

呼,这个文章的构思,码字,查资料我用了一整天,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不过你可能发现了啊,整篇都在写自我察觉的意义和误区,但是没写怎么养成自我察觉的习惯。

其实,我想分享给你的是,自我察觉无非是一种意识而已。过去的你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而现在你可以好好拥抱它。

这无关方法,无关习惯,只是一种意识,你注意到它,也便拥有了它。

这篇文章可能很重要,希望你收藏下来,细细读。然后用客官、冷静的自我察觉,指导生活。

与你共勉~


对了,最后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

@勺子说

我是勺子,一个喜欢摄影,会写段子的心理学+成长答主。

我的文章在知乎上获得了254W的曝光,有5万多人为我点赞,8万人收藏了我的干货。

快让我去你的关注栏吃灰吧,我吃灰,你吃我的干货!

作者:子希说家电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365330/answer/138944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