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9ad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039302175/answer/96211550447
#名著#
四大名著其实是分等级的。
坦率讲,中国古典名著的擎天柱其实只有两根,一个是红楼、一个是水浒,这两部是真下了功夫,细细打磨,凝聚了心血的。
三国和西游,客观讲是占了“时代大流行”的历史地位,作为通俗流行作品流传下来的,在文学水准上很难与前两者相比。
所以历史上批注红楼水浒的多,但批注三国西游的少。
而《封神演义》还在这四者之下。
这就不能对它要求太高了。
封神演义塑造人物其实不是很考究的,有点古龙小说那种“抓眼球”的价值导向,并不太关注人物的人格成长和精神自洽。写出点什么其实也没有什么“控诉”“揭露”“讽刺”之类的用意。
作者就是想写一出精彩的大戏,需要把矛盾不断的激化、极化,好制造更可怕的危机,免得茶客们不买票、茶馆老板不给场费了。
这种体裁,不适合去分析剧中人物到底什么心理、什么主张,因为这些道具人其实在精神上并不自洽。前一秒需要ta打架,那就是个铁金刚,后一秒需要ta拉货,笔尖一抖就可以让它获得变形模块变成大卡车。
需要ta发狂的时候可以安排ta吃药中邪上当受刺激,搓圆捏扁根本不需要考虑“维持心理逻辑的连贯性”。
那只是安排打戏的借口罢了,不要在这些里面“挖掘感悟”。
要从这类作品提取价值,要从“群众对某个情节的反应”入手,而不能从“剧中人A的经验教训”入手。
因为“剧中人A”本身就不存在,ta的经验教训都是编造的。
不然有人设计一个角色,次次打不赢了只要献祭一个亲人就可以得到战神附体攻无不克,最后天下布武,难道你要微微点头看看身边有哪个亲戚用不着了?
这能行吗?
至于说哪吒这个人物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是因为中国文学有一个固有套路,就是搞伦理冲突。
例如忠孝不能两全,例如国仇和私恩的撕扯。
哪吒身上集中了大量的这类极端矛盾——例如天赋暴力优势意味着在丛林秩序下ta拥有暴力所保障的高地位,但在社会秩序下,ta却只是一介凡人的小儿子。丛林法则的高地位和社会法则的低地位之间冲突,谁该是下位法?
如果一概是社会法居上位,就会出现“一文钱逼死英雄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问题;而一概是丛林法居上位,那又有恶霸横行,滥杀无辜的问题。
又比如私亲和公德的矛盾问题——哪吒在外为非作歹、滥杀无辜,李靖作为父亲是应盖以公义为先大义灭亲还是应该以私情为先极力庇护?
观众自我代入哪吒就会觉得实在不能两全你当爹的应该family first,但观众要自我代入被官二代霸凌迫害的受害者呢?那李靖要是敢于回护这种畜生就是毫无人性。
这样话题性不就有了?悬念不就有了?票钱不就出来了?
关羽不也是同一手法经典起来的吗?于公曹操当捉,于私曹操当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建议按年续费,黄金会员打八折。
岳飞,伐金是民族大义,奉诏是人臣本分。
杨四郎夜不能寐,朱窗外是故国明月,锦被里是娇妻挚爱。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郭靖、萧峰,一边是华夷之辨,族之大防,一边是养育造就之恩,人之大伦。
伦理冲突就是中国观众、中国读者的心理按钮,你往死里按,钞票哗哗的。
看出来没有?
真实的历史产生这种悲剧,那也罢了。
问题是这是故事,是这帮卖票的硬这么编的,这其实就是在利用中国人的种族特性“挤奶”。
本质上约等于发现揍小熊可以获得更大的熊胆汁产量、塞异物可以诱使蚌壳产珍珠一样,属于“行业小诀窍”。
唯一可以宽容的理由,大约是“可能当事人自己并没有明确的主观意识”。
这也是为什么水浒、红楼境界更高的原因——因为这两者的作者有一种“这些人物是活的,并不能任由我随意安排情节”的意识。
例如老曹当然知道让贾琏跟黛玉睡一下,可以多多少狗血,老施当然知道安排鲁智深强奸扈三娘,那得弄出多大想象空间?问题是这些人物做不出这种事,硬动用作者特权去这么干,这些人物就会从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自我连贯自洽的人变成剧情工具人。
剧情是狗血了,票是卖了,但是这部作品可就没资格让我呕心沥血、献祭生命了。
这也是为什么宋江、武松,林冲、王伦、燕青、宝玉、黛玉、宝钗、熙凤、刘姥姥身上的论文、考据、品论……数量远远的超过哪吒、杨戬、猪八戒。
因为这不是同一等级的事物。
作者:q9adg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1039302175/answer/9621155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