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劣质万能归因】?

人们为了寻求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扰的归因,会倾向于相信一些劣质的万能归因,通常,这类归因是使用巴纳姆效应以及大范畴词汇弄出一个短句,来构成一种很容易被带入的语境。

劣质万能归因的本质是利用模糊、笼统的表述(巴纳姆效应)或大范畴词汇,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看似提供解释,实则逃避具体分析,甚至强化刻板印象或消极心态。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人们倾向于将模糊、笼统且普遍适用的人格描述视为对自己的准确刻画,即使这些描述缺乏具体性和独特性‌。该效应源于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P.T. Barnum),其表演风格以取悦所有观众著称,故以此命名‌

核心特征

  1. 模糊性与普遍性
    描述通常包含宽泛、矛盾或中性的语言,例如“你有时外向有时内向”“内心渴望被认可”,这类表述几乎适用于所有人‌
  2. 自我验证倾向
    人们会主动寻找符合描述的证据,忽略不符之处,从而强化描述的准确性‌。例如星座或占卜中,用户会选择性记住“准确”的部分‌。

常见应用场景

  • 占星与算命‌:星座性格分析、塔罗占卜等利用模糊描述引发共鸣‌。
  • 心理咨询‌:咨询师通过正面模糊描述建立信任,缓解来访者防御心理‌。
  • 人际关系‌:复合策略中,通过共情式笼统表达让对方产生“被理解”的错觉‌。

如何避免误导

  • 客观自我认知‌:减少依赖外部评价,通过多维视角分析自身特质‌
  • 批判性思维‌:对模糊描述保持警惕,区分共性特征与个性化信息‌

这些东西充斥着中文新媒体环境,对于希望自己在认知上有所突破的人而言,鉴别这类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有:

一、个人特质归因类

(将问题归咎于抽象性格标签,忽略具体情境)

  1. ​“你就是太善良/老实了”​
    → 用道德标签掩盖实际矛盾(如人际冲突源于边界不清,而非“善良”本身)。
  2. ​“你人太好了,别人就会欺负你”​
    → 将受害归因于个人特质,忽视施害者责任或环境因素。
  3. ​“你太敏感/想太多了”​
    → 否定真实情绪体验,用性格缺陷解释合理反应。
  4. ​“你不够自信/气场弱”​
    → 将结构性困境(如职场歧视)简化为个人能力问题。
  5. ​“你就是懒/拖延症”​
    → 忽略任务难度、资源限制或心理障碍(如抑郁),用标签污名化行为。

二、外部环境归因类

(将责任完全推给宏观因素,消解个人能动性)

  1. ​“社会压力太大了,谁都一样”​
    → 用集体困境合理化个体选择,逃避主动改变。
  2. ​“现在经济不好,努力也没用”​
    → 以系统性风险否定局部机会或策略调整空间。
  3. ​“人心都变坏了,真诚只会吃亏”​
    → 以偏概全的悲观论调,合理化冷漠或投机行为。
  4. ​“都是资本/体制的问题”​
    → 用抽象敌人掩盖具体可行动方案,陷入消极宿命论。

三、宿命论归因类

(用不可控因素解释失败,否定主观努力价值)

  1. ​“这就是命,改变不了”​
    → 消极认命,常见于长期受挫后的自我合理化。
  2. ​“我天生运气差,做什么都不成”​
    → 将随机事件归因为个人属性,形成自我实现预言。
  3. ​“原生家庭的错,我一辈子都这样”​
    → 忽视成年后的主观能动性,将过去创伤绝对化。

四、情感关系归因类

(用模糊情感概念替代具体关系分析)

  1. ​“你不够爱/缺爱”​
    → 将复杂情感矛盾(如沟通模式、需求错位)简化为“爱”的量化问题。
  2. ​“ta只是没遇到对的人”​
    → 用命运论掩盖关系经营的实际缺陷(如共情能力不足)。
  3. ​“单身是因为你要求太高”​
    → 否定个人选择合理性,将结构性问题(如择偶市场失衡)归因个体。

五、社会文化归因类

(用宏大叙事替代具体归因)

  1. ​“现在社会太浮躁了”​
    → 解释个人焦虑时忽略个体差异与应对策略。
  2. ​“传统观念害死人”​
    → 将个人困境泛化为文化问题(如“父母催婚”实为家庭沟通失效)。
  3. ​“都是网络/短视频的锅”​
    → 将注意力分散、价值观混乱等归因单一媒介,回避自我管理责任。

六、职场与成功学归因类

(用片面标签否定系统性努力)

  1. ​“你混不好是因为不会搞关系”​
    → 将职业发展窄化为社交技巧,忽略专业能力价值。
  2. ​“成功靠背景,普通人没机会”​
    → 以极端案例否定普适努力路径。
  3. ​“选择大于努力”​
    → 过度简化决策与执行的辩证关系,鼓吹投机心态。

七、健康与心理归因类

(滥用伪心理学概念)

  1. ​“你抑郁就是闲出来的”​
    → 将病理问题归因于主观态度,污名化心理疾病。
  2. ​“病都是想出来的,心态好就行”​
    → 否定生理因素与医学干预必要性。

以上只是较为常见的例子。

遇到这类信源,要记得筛选掉,或者屏蔽掉。

作者:墨苍离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155034269840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