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觉得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表达观点。
——这书好看,那书无聊。
——他说得没错,你说得不对。
——这个设计太杂乱,这种行为不道德。
我们以为自己在讲道理。可惜别人却听起来像是在宣泄某种情绪。
于是争论发生了,一方想谈事实,另一方坚持价值判断。一方想“就事论事”,另一方却从“应该不应该”入手。
吵了十分钟,发现根本不是对一个问题有分歧,而是——压根就没在说同一种类型的话。
要避免这种混乱,我们得先问一句:你这句话,到底属于哪一类?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带你建立一张人人都该掌握的语言地图。
两种最基本的语句类型:描述类 vs. 规范类
我们说出口的许多话,可以落在两个大类当中:
1. 描述类语句
这种语句的功能是:陈述一个事实。
它说的是世界已经怎样,能被判断为真或假。
例子:
·“小张 9:20 到公司。”
·“这篇论文有 5000 字。”
·“《疯狂动物城》的票房超过 15 亿。”
这类语句只关心“是”与“不是”。它们的标准答案由事实决定,查数据、看记录、做测量,就能判断对错。
2. 规范类语句
这种语句的功能是:表达标准、价值或义务。
它告诉你,事情应该怎样才更好、才合理、才值得支持。
例子:
·“小张不应该总迟到。”
·“看论文要核查引用来源。”
·“这部电影真俗。”
你可能会发现,这些语句更容易引发争议。
因为“应该”不像“是”,它的标准可能因人而异。但这不意味着它毫无逻辑。规范类语句同样有体系、有分类、有方法。
总之,描述类语句,是试图让语句符合世界。而规范类语句,是试图让世界符合语句。后者更加复杂。接下来我们就把规范性世界的地图进一步展开。
规范类语句的第一次细分:认知类 vs. 实践类
一切规范类语句,都可以分为两类:
1. 认知类规范
作用对象:信念、判断、知识
核心问题:我们该相信什么、该怎么相信?
例子:
·“有证据时才该相信。”
·“发现错误就要修正信念。”
·“不能既相信 A,又相信与 A 相矛盾的命题。”
认知类规范是理性思维的底线,它构成了“求真”这件事的技术标准。
2. 实践类规范
作用对象:行动与决策
核心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实践类规范是我们日常行为背后的隐形指南,它又包含三种基本类型。
实践类规范的三种核心类型
1. 工具类规范(Instrumental / Prudential)
目标导向的规范。判断某个做法好不好,要看它是否有助于达成既定目标。
例子:
·“为了不迟到,你应该早点出门。”
·“想瘦下来,就要控制饮食。”
·“如果想拿高分,就得提前复习。”
这类规范的句式通常是:“为了……就应该……”。
2. 道德类规范(Moral)
与善恶、公正、尊重、责任有关。不是为了达成个人目标,而是基于普遍的伦理标准。
例子:
·“你不应该骗朋友。”
·“承诺了就要做到。”
·“帮助他人是对的,即使自己也很累。”
这种规范常常是无条件的:“就算这样做不利于你自己,也应该这样做。”
3. 审美类规范(Aesthetic)
与美感、风格、艺术性相关。既不是为了效率,也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好看”、“动人”、“有格调”。
例子:
·“这张海报太花了,看着难受。”
·“这段旋律太重复,显得单调。”
·“房间里颜色冲突太严重,缺乏统一感。”
审美类规范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解。但实际上,它无处不在,尤其是在设计、创作、表达中扮演重要角色。
易混案例分析:你以为是A,其实是B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容易搞错或者属于多重类型的语句。这些是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模糊地带”。
案例 1:“这首歌不好听。”
许多人认为这是描述性的语句。其实,它更应该算作审美类规范性语句。
虽然这句话形式上像是在陈述事实,但它更像是表达一个审美评价。因此,它可以改写成“不应该继续播放这首歌”或者“下次应该换一首歌来听”。
案例 2:“你违反了交通规则。”
听起来是描述,实际上是描述和规范的混合体。
“违反了”是一种事实状态,但“交通规则”本身是一套实践类规范(主要属于工具类,但也可能部分嵌入道德考量)。因此,这句话既报告事实,也隐含评价。
案例 3:“我们应该尊重科学。”
“尊重”这个词似乎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但这句话的核心含义还是认知类规范。它的意思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比如了解事实真相或者成功研发某种仪器或者药品,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遵循科研流程。
案例 4:“这样写更吸引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不确定了,取决于语境:
如果是在分析“如何提高阅读量”,这是工具类规范。
如果是在评论写作风格是否有美感,可能是审美类规范。
如果暗示“即便有误导倾向也要这么写”,就会引发道德规范的介入。
因此,一个句子,可能在不同语境下落入不同规范系统。
案例 5:“你不应该相信那个阴谋论。”
这是认知类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混合体。
它一方面表达的是:“那不是个好信念,你没有足够的证据去相信它。”
同时,它也携带一点道德色彩,比如“散播阴谋论会造成危害”。
案例 6:“穿成这样不好。”
这句话迷惑性极强。可能是以下几种解释之一:
审美类:不好看、不协调。
工具类:这样穿容易感冒、不方便跑步。
道德类:可能带来糟糕的影响。
案例 7:“你这个人太理性了。”
这句话乍听像是在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但它实际上很容易携带审美类或道德类规范的色彩。
如果说话者在表达一种不喜欢、觉得乏味、没趣的态度,那这句话属于审美类规范——它隐含的意思是:“你不该总是这么理性,应该更感性一些、可爱一些、有烟火气一点。”
如果说话者在表达“你太冷酷、不近人情”的批评,那它则靠近道德类规范——意思是“你不应该在该共情的时候选择冷静抽离”。
虽然这句话没有出现“应该”或“不该”之类的字眼,但它带着明确的规范性暗示,绝不只是单纯描述。
案例 8:“别在群里发长段文字。”
看起来这是一个行为建议,但究竟是工具类、礼仪规范(特殊工具类)还是道德规范,取决于语境与语气。
如果理由是“没人愿意读那么多字,会降低消息传达效率”,那就是工具类规范。
如果理由是“这会打扰别人,看起来不考虑他人感受”,那就接近道德类规范(关乎尊重、共处)。
如果理由是“在社交场合应简洁表达,避免让人尴尬”,那就属于礼仪规范,是特殊情境下的工具类。
这类句子提示我们:同一条规则,背后的规范性来源可以多样。
案例 9:“那是你的选择。”
这句话常被误认为是中立、宽容、非评价性的语句,但实际上它往往是规范性立场的委婉表达。
根据语境,它可能是在:
认知上退让:“你信这个也可以,虽然我不信。”
暗含“你没有充分证据,但我不打算争了。”(认知类规范)
道德上保留意见:“你要这么做我不会阻止,但我不认同。”
暗含“我觉得你不该这么做,但我不想直接评价。”(道德类规范的隐性表达)
工具上放弃干涉:“这样可能没效率,但你坚持的话你自己负责。”
暗含“我觉得这不是好策略。”(工具类规范)
所以,“那是你的选择”并不真的中立,它经常是一种规避冲突的规范性话语替代。
案例 10:“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对交流行为的轻松调侃,但背后往往是一个混合的实践规范判断。
在某些语境下,它是审美类规范:“你非要把含蓄的东西说破,破坏了语言的韵味、对话的张力、美感的留白。”
在其他语境下,它是道德或礼仪类规范(特殊实践类):“你说出来,会让大家难堪或下不来台,没情商。”
这句话说明:语言风格本身就可以成为规范性评价的对象,尤其在文化与社交语境中,规范性常常隐藏在语气之中。
结语:不是所有争论都有意义,除非先把话分类
很多争论看起来是“观点冲突”,实则是“语言类型不对位”:
·有人讲事实,有人讲规范。
·有人讲工具效率,有人讲道德义务,有人讲风格品位。
如果你能熟练地区分这些语言类型——
·描述 vs 规范
·规范 → 认知 vs 实践
·实践 → 工具 / 道德 / 审美
那么你就拥有了一张基本的语言地图。你不会再轻易把“大家都这样做”当成“这样做是对的”,也不会再用“我觉得好看”去反驳“这个设计不符合目的”。
分类,不是为了框住语言,而是为了释放真正的思考。
你在说话时,其实就是在展现你如何看待世界。
那我们就先问清楚:你这句话,是在陈述世界已经怎样,还是在主张世界应该怎样?
作者:Andy Lee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4146424481933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