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飞机上熊孩子顶座引发乘客打架,家长称「他还是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他吗」?遇到这情况怎么办比较好?

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为什么这种事层出不穷?为什么这种事只在某个场景中层出不穷?这个场景通常是经济舱、二等座、排长队、人挤人的时候。

你什么时候听说商务舱的小孩踢座椅了?是商务舱的小孩素质更高?还是商务舱的乘客脾气更好?

是商务舱的小孩踢不着前头的座椅啊。ta有足够多的空间让ta舒舒服服待着,有大量的零食和娱乐吸引ta的注意力,还有空中服务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注和照顾。

经济舱的座位间距在80厘米左右,某些航空公司还在研究缩短这个间距的方法,据说可以半蹲着。

经常被踢座椅的经济舱长这样,请问谁家小孩待在这空间里不烦躁?

网图,侵删

而与此同时,商务舱的宝宝已经像平时在家一样躺平熟睡了:

网图,侵删

其实除了小孩踢座椅,大人之间不是也常常为座椅后靠争得死去活来吗?

说实话,想后靠的乘客和不想前头人后靠的乘客有错吗?想坐得舒服点有错吗?没错啊!有错的不应该是这该死的狭小的座椅空间吗?不应该是为了利润不断挤压我们经济舱空间的资本家吗?!然而总是受到挤压的人彼此相争,总是受到挤压的人受到惩罚和责备。


不要误会,这不是在为打搅他人找理由,打搅他人是不对的。这也不是怪大环境的意思,更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行。本山老师的金句仍然铿锵有力。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很可能在一个更加宽松、舒适、自由的场景下是不会发生的?

有没有可能,游乐园买得起fast pass就不会和插队的人大打出手?不起早贪黑出勤的人就不会因为前面人走太慢气急败坏?平时生活里被爱包围的人就不容易在网络上大搞男女对立?

唉怎么说呢,都是头上顶着高压锅阀门的人,但彼此之间还是最看不顺眼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讲“结构性”思维,就是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把矛盾从他人身上除去。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思维定势,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这背后一定是有某种结构性因素在起作用。就好像油遇到水浮在表面,你不能每次都谴责油太轻浮,你是不是得想想这和它们的分子结构有没有什么关系?

找到结构性问题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推卸责任。只看到人看不到结构,你就很容易激化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从而失去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

就像男女对立如果你只看到男女,你就会被激怒仇恨对方;熊孩子问题只看到孩子,你就很会愤恨讨厌小孩。但实际上真正造成这些社会现象的,有多年落后的价值观和传统体系,有早年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有现今资本和市场的导向和刺激,有资本家的贪婪,有不人性的安排,有不成熟和不职业的处理方法等等等等。

表面上冲突似乎是眼前的人,但解决冲突的办法却是藏在深处。如果能认识到这点,你肯定也会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和体谅的。你必然会有这层意识,同为牛马,都不容易。

而如果你又恰好是某个级别的负责人,那么通过结构性改革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比如飞机上座椅间距能不能加大一些?游乐园能不能每天限制人数?公共领域能不能多设置一些母婴专区?现在很多女厕比男厕面积更大隔间更多就是一个特别正面的例子。

当然很多结构性变革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改变结构很难,甚至很多时候结构性问题会被掩盖起来,房间里人大打出手,大象美美隐身。

但无论如何,咱们还是对彼此好点吧,自己人把自己人干掉了,更没人动得了那头大象了不是吗?

作者:nell nell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37240444833593101/answer/1938218380139169436